专业号

善洲故里 水墨施甸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东连昌宁县,南邻临沧市永德县,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北与隆阳区毗邻。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560米—2895.4米之间,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7℃,全年无霜期330天,年均降雨量1021mm,全年日照时数2274小时,相对湿度66%。全县辖13个乡(镇),总人口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人口27 200人。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素有“杨善洲故里”、“花灯之乡”、“布朗族歌舞之乡”等称号。

施甸县气候宜人、风光秀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宜居宜游,是养生、养老、休闲、观光的绝佳去处。 

历史文化悠久

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在施甸繁衍生息。境内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兽骨化石。1985年,德国考古学家在施甸县南部姚关镇发现完整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据有关专家鉴定考证,“姚关人”头骨化石距今约8000年左右。西汉元丰二年(2100年前)置不韦县。宋末元初,契丹人随蒙古军队南征到施甸,在施甸被封为地方世袭土司。明洪武(公元1384年)更名为施甸长官司,始有“施甸”之名。明代邓子龙靖边平叛;滇西抗战远征军十一集团军司令部设在施甸,依江驻防,让日本侵略者梦断怒江。

施甸乃永昌古郡南通缅甸的重要驿站,著名的“永镇驿道”穿境而过,滇缅公路从北部过境65公里,历史上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现有木兰耶律契丹宗祠、契丹长官司、靖边平叛古战场、清平洞、点将台、怒江沿岸江防群、惠通桥等遗迹遗址。

民族文化浓厚

施甸县境内居住着布朗、回、彝、傣等22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相对居住集中,布朗、回、彝、傣等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施甸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歌舞文化,饮食有年猪饭、火腿、水豆鼓、香肠、排骨鮓是施甸的特色产品;歌舞有花灯剧、洞经、舞龙舞狮。

布朗族是施甸的原居住土著民族,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有布朗语言,无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俗。布朗族好歌舞,布朗民歌内容极为丰富,有大翻身、小翻身、踏黄鳝等山歌、歌舞调50多种。施甸布朗族妇女服装颜色多以绿、红、青、紫为主,衣裤色彩跳动较大,袖口、衣领、裤脚多以彩色布条装饰,或丝线绣花,花色较为艳丽,因此获得了“花蒲蛮”的雅称。布朗族民俗节日丰富,有“祭龙”、“祭五谷”、“祭火神”、“祭塞神”、“跳会”等民俗节日活动。

 生态优美怡人

施甸县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古湖盆地,境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森林覆盖率达52%。河流交错、湖泊遍布、景色秀美,有“高原水乡”之称。

施甸县旅游紧紧围绕着“水墨施甸•秘汤胜地”的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理念,打造出“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家在林中、家在湖畔、十里荷塘、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并以县城为中心,施甸景观河为纽带,结合集镇规划建设和坝区的田园风光、蒋氏宗祠、少保寺、长官司等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生态观光游,把施甸坝区打造成田园风光旅游区。万亩荷塘、湿地野鸭湖,观光莲藕满湖面,盛产海子鱼、小龙虾等生态特色水产,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称。被中央授予“共产党员楷模”杨善洲退休后,绿化大亮山,建起了5.6万亩的生态林场,被誉为“天然氧吧”。姚关三千亩野鸭湖;善洲林场五万亩林海、四大山高山牧场、酒房万亩茶园……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特色产业丰富

施甸县坚持走科技、规模、园区、生态、特色、品牌、高产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推进产业扶贫与农业现代化高度融合,加快怒江、枯柯河流域、高寒山区和坝区农业产业带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水产养殖、高效林业4个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基地。万家欢、大本事等龙头企业入驻,万亩蓝莓、万亩苹果、万亩莲藕种植逐渐成形,水蛭生物制药、食用菌加工、黑木耳深加工走入市场,畜牧、核桃、蚕桑、水产养殖、食用菌、果蔬等传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2015年,累计发展专业大户1244户,家庭农场6个、专业合作社235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4户。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

旅游长足发展

施甸县坚持走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城乡一体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坚守“自然为本、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理念,着力打造“山映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城在林中、家在湖畔、十里荷塘、鸟语花香”的“水墨施甸•秘汤胜地”东方国际慢城。境内温泉资源丰富,全县境内分布温泉78处;东山文化长廊、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施甸坝至姚关坝万亩荷塘,温泉契丹古镇、佛泉小镇等温泉体验区投入运营。善洲林场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省内外干部党性教育和生态旅游重要基地。2015年接待游客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亿元。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9013815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